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

【人物】基迪恩(Giedion)_歷史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(PART II)


「我們不應當用來描述現代建築:就是『風格』(Style)。當我們把建築侷限於『風格』的意念範圍之內時,就不免流於拘泥形式的做法了。」─Giedion

建築的現代運動不再是當時世紀帶有形式特點意義的「風格」,而是導向「生活」的途徑,而生活是每個人不知不覺都身在其中的。當時的建築師模仿其他時期,將特殊樣式與技術傳承過來,希望能避免成為過渡的作品,而保有永久的正確性,但Giedion認為過了一段時期之後,這些建築物雖具有永恆之美的細部,卻也同時成為一堆沒有生氣的石頭。

因歷史並非靜態,而是動態的。此為Giedion「空間、時間、建築」一書中對「歷史」的基本態度,認為從生活的片段中可以顯示習性與情感,人們必須有勇氣接受如此微小的事物,並將之放大,且唯有能提出、發掘適當問題之人,才能全然明瞭。如畢卡索曾對自己剖白:「藝術家是感情的容器,故不論情感來自天空,來自地上,來自一塊紙片,來自一個路人的臉龐,或是蜘蛛的網。藝術家之所以不分別對象,其理由即在此。物品中並無高貴部份的存在。」

歷史學家對於其材料必須擁有與畢卡索自我論述相同的態度,必須明白生活的真理,必須就地取材,不能只研究一個時期所達成的最高藝術成就,而是從普通物品與器皿中發掘更多該時期生活具體化的力量,因為這些元素代表著當代最平凡卻直接的工業產品。

Photoradmiral.com
ArticleHana Chan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