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gfried
Giedion(1888-1968),基迪恩,生於瑞士,在瑞士與德國受教育。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建築理論家,是冷酷嚴厲的事實主義架構中的歷史學家,是以現代所有創造潛力鼓吹和激發靈感的觀察家,是現代主義的先驅。Gropius稱:「Dr.
Giedion是世界公認最具洞察力的建築評論家和歷史學家」。
1913年,25歲,進入慕尼黑大學,在Heinrich
Wolfflin(註:19世紀中期德國學者沃夫林,將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相似題材的作品進行形式比對,成為風格分析的研究典範。)門下專攻美術史,獲得對藝術史的意義與價值之見解,使其能闡釋活的歷史價值對於進步中現代事件的面面觀。因此,Giedion與傳統理論的藝術觀點形成強烈對比,認為藝術現象的判斷要與時間和空間相隔離,甚至應以抽象和美學的標準來判斷。1928年,40歲,參與CIAM現代建築國際會議,曾任秘書長。1933年,45歲,於雅典CIAM會議中提出對都市問題精闢的見解。1938年,50歲,任哈佛客座教授,發表「空間、時間、建築」巨著,以開放性態度做觀察,對於機械化的人類活動之各階段中,針對歷史和現代的共通現象作探討。1948年,60歲,任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教授。
與柯比意、葛羅培斯等人與世界第一線上的建築師們,致力為近代建築之發展和人類環境之創造共同努力推進。1956年,享年68歲,與世長辭,世界從此喪失一位明智敢言的建築評論家。Giedion晚年對於藝術寄予強烈關心,尤其關注美術中的象徵與空間概念的發生,長年運用科學與藝術的方法,使時間和空間合而為一,建築新的傳統與構成事實,認為一切建築事件的發生都並非獨立或偶然,總是可以在其間找尋到關聯所在。自19世紀工業史,至20世紀結構工程,從直線的鋼樑,更具彈性的材料之線性結構,到更自由的應用薄殼式構造,探究其構造與空間涵義。
對於建築價值有著深切體認,為了擁護創造的事物,Giedion張起挑戰的論陣,「我們不應當用來描述現代建築:就是『風格』(Style)。當我們把建築侷限於『風格』的意念範圍之內時,就不免流於拘泥形式的做法了。」─Giedion
現代運動,主張的不再是形式上的「風格」,而是導向「生活」之途徑,而生活,則是每個人不知不覺身在其中的一切…
Photo:Magnum
Photos
Article:Hana Chang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